作为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数字人文(一度也被称为“计算人文”“人文计算”),旨在以数字技术、方法深度介入人文学术研究。自萌芽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在北美、欧洲、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遍地开花,数字人文科系、中心纷纷涌现,呈现出相当强劲的发展势头。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国内外知名、以人文学科见长的综合性高校,不仅在国内高校中较早成立了校级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实际上,自20 世纪90 年代初至今,本校师生一直致力于数字人文研究和教学实践,在计算语言学、古籍数字化等数字人文分支领域不断探索,并在Nature、《中国社会科学》等中外顶级期刊发表了一批重要成果,主持开发东方语言学数据库(潘悟云先生主持开发)、e书库数据库(汤勤福先生主持开发)、古籍文献卡片管理系统(汤勤福先生指导、张旭同学开发)、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历史人文地理信息系统(苏智良先生主持开发)、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历史信息数据库(苏智良先生主持开发)等,已引起学界广泛注意。

随着数字技术、方法的更新迭代,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领域的数字人文发展,尤其近年来数字人文理念、实践在海峡两岸不断走向深入,建设一个独立的数字人文学科,为之提供相应的制度框架、平台,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2020 年,历经大量的前期筹备和调研工作,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在数字人文国际高峰论坛暨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来自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北京大学、台湾“中研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博机构的十余位一线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时代如何发挥人文学术优势,回应时代、社会重大关切,使人文社科研究能够结合数字技术、方法,实现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2021年,中心举行“数字人文是一个学科吗?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研讨会暨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从数字人文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包含人文学术、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的多方面思考出发,对上述重要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交流,并对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学科建设方案进行评议。2022年,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二级学科建设方案,相继获得学校研究生院、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审查通过,如期面向社会发布,旋即开始组织实施数字人文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上海师范大学至此成为继中国人民大学之后拥有独立、完整的数字人文学科建制的第二所国内高校。

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愿景是:依托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赓续本校人文学术传统、特色,并通过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联合与不懈努力,及与国内外数字人文科系、研究中心、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密切协作,培养和引进数字人文领域青年才俊,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一流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出版,推进数字时代的人文学术与知识生产创新,最终在将中心建设成为一家在中外数字人文领域享有盛名的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同时,更将该学科建设成为一个集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学术研究与交流、学术出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学科,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数字人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重大战略,不断添砖加瓦,持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联系我们

  •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人文实验楼2F
  • 邮政编码:200234
  • 联系电话:021-64323559
  • E-mail:shnudh@126.com

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